2021-03-16

微利時代,通貨膨脹殺傷力劇增

通貨膨脹悄然發生

你可曾注意到週遭的物品,隨著時間的推移,價格都默默的爬升,過去早餐店漢堡加” 蛋 ”,只要多五塊錢,如今加蛋卻要十塊。難道是過去的蛋比較小顆,現在的蛋比較大顆,還是以前的雞和現在的雞品種不一樣,導致蛋的價格改變?其實物價的上漲,不外乎就是受到經濟學的供需影響。

但現今吃蛋的人口有大幅的增加嗎?還是大家突然熱愛蛋料理,使得對蛋的需求大增?似乎這樣的現象也沒有發生,所以應該不是需求面造成價格的上升,難道是供給面的影響?不過蛋的供應也沒有短缺,所以是經濟學失靈,價格的變動不是供需的影響?如果將雞蛋的生產往前探討,或許就能突破盲點,找到關鍵的答案。雞蛋的生產來自於母雞,而母雞需要吃飼料,雞飼料成分包含玉米、大麥、小麥等,這些作物在供需之間的改變,就會影響到飼料的價格,進而改變蛋的價格。

通膨的元凶 – 供需

所以物價的上漲最終還是回歸到供給減少或是需求的增加,只是這種影響可能是直接或是間接。此外,所謂的需求,又可以分為生理、心理和貨幣供應等產生的需求,生理上的需求很簡單,就是想吃蛋,所以去買顆蛋來吃。然而心理上的需求就比較複雜一點,可能是今天我預期未來可能會發生禽流感,母雞會大量死亡,導致蛋的生產會大量減少,所以現在趕快去買很多蛋來囤積,避免未來買不到蛋。或是貨幣供應上的需求,比如突然間國家發大財,每個月發給每個人消費券一萬元,多出來的錢讓我覺得可以多買一些蛋,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需求的增加。

而生活中許多事物的價格的增漲,例如:房租、水電瓦斯、油價、食品、醫療服務等,當這些事物的價格增漲的幅度達一定程度時,通貨膨脹就發生了。通貨膨脹的發生,會使得你口袋中鈔票的實質購買力減弱,也就是錢變薄了!

微利時代,通膨殺傷力劇增

過去在台灣,通貨膨脹對於購買力的傷害是較小的,為什麼這樣說呢?主要的原因是,過去台灣銀行的存款利率是遠大於通貨膨脹率。以民國 80 年到 90 年為例,當時的通貨膨脹率大約介在 2% ~ 4% 之間左右,而當時銀行的一年期定存平均卻高達 6% 左右,也就是再扣除通貨膨脹後,至少還有 2 % 的增值。但是現今銀行的一年期定存只有約 1% 左右,然而通貨膨脹卻是高於 1%,大約 1.5 %到 2%之間。也就是說,把錢放在銀行裡,雖然看起來好像有增值,不過實際上卻是不斷在貶值,而且是放越久貶值越嚴重。

以一百萬元為例,若將這筆錢放在銀行裡,一年期定存約 1%,假設通貨膨脹為 2%,定存利率扣除通貨膨脹率後,實質利率約 -1%。反觀如果將這一百萬元拿去投資債券,假設債券的年報酬率為 4%,同樣扣除 2% 的通貨膨脹,實質報酬率為 2%。同樣的一筆錢,經過三十年後,債券的最終價值將為定存的 2.5 倍。

抗通膨鬥士 – 中央銀行

中央銀行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維持物價穩定,所以當通貨膨脹偏高時,央行需採取行動以對抗通貨膨脹,或是減緩通貨膨脹所造成的影響。央行經常會採取的行動之一就是升息,而為什麼需要升息,是因為名目利率等於實質利率加通貨膨脹率,如果通貨膨脹率上升,名目利率卻沒有調整,則實質利率就會下降。也就如同上面所講到的,你把錢放在銀行裡,看起來錢好像有增值,然而實際上卻是被通膨吃乾抹淨外,還可能倒欠。因此,為了維持民眾的實質購買力,所以要增加實質利率,也就是藉由調升名目利率達到這個目標。

當央行調升名目利率時,對於企業來說等於其借貸成本的增加,因為銀行都是參考央行所公布的利率來作為借貸利率的基準。此外,企業所發行的公司債利率,也是以央行基準利率向上加點。所以如果央行的基準利率越高,對於企業的資金借貸成本壓力也就越大。

投資才能對抗通膨

通貨膨脹不論是對個人或是整體經濟都有很大的影響,所以要如何對抗通貨膨脹,需要有完善的計畫,然而傳說把錢放在銀行裡,就是最好保值的手段?請別在相信這樣不切實際的說法!何不試試不同於傳統的保值方式,將資金投入相對安全,而投資報酬卻又高於通貨膨脹的海外債券中。此外,就個人整體的資產配置角度來說,債券也能作為保守型資產,或是逆週期資產進行配置,搭配股票等較具成長性的資產,讓投資組合的整體報酬能夠提升,但卻可降低波動度。